閒來寫幅丹青賣,不使人間造孽錢

文 | 丁苏恺阅读2913

閒來寫幅丹青賣,不使人間造孽錢

 

十年前混迹杭州,某日下午突发奇想,遂将我的画室命名为藏一阁,意为“可独自一人藏于其中,安身立命。”后又北上,隐于花家地,时至今日,每当回想起读书的时光,都是学校或明或暗的走廊里松节油的味道。每每忆念,都会获得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。

庆幸自己受过那么多年科班的训练。尽管,学院、科班这样的词汇现如今都是大家都想回避的字眼。可我依旧觉得三生有幸。

学院和江湖最大的区别就是,学院的传承不是依靠一两所谓的名师,而是依靠学院本身。《五灯会元》卷七中有一段记载学生和老师的对白----岩头法师和雪峰法师去向他们的老师德山辞行。德山问:“什么处去?”岩头曰:“暂辞和尚下山去。”在我看来,这也许是岩头法师的毕业旅行。德山问:“子他后作么生?”法师曰:“不忘。” 老师极为关切的问到将来,学生的回答,令人感慨。德山问:“子凭何有此说?”我想,这是慈悲的老师,最后的考试。法师曰:“岂不闻:智过于师,方堪传授;智与师齐,减师半德。”德山曰:“如是如是,当善护持。”二士礼拜而退。“智过于师,方堪传授;智与师齐,减师半德。”这一段小文字,几年前偶然读到,尤其是“智过于师,方堪传授”一句很难理解。因为你都“智过于师”了,应该去当老师才对么,这不是逻辑上的问题么。

 

不过,在创作这张《楞严初相》的过程中,忽有一日,似乎突然有一些心得,现在说来与大家分享。其实这段文字是说:做老师是需要做出巨大牺牲的,如果老师们,把学生都训练的跟自己一样,如果学生们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是老师的失败。最理想的教育,是老师找学生,而不是学生找老师。好老师是一定要去找比自己更加有水准的学生,或者说老师应该去找高根器的学生,然后再加以培养和训练,成就学生。而不是胡乱找个来投靠的学生传衣钵。也只有如此,才能一代一代的传承。传承不是继承,学生跟随老师,最后学的跟老师一模一样,倘若不能自立门户,是老师的失败。

 

也许对于《五灯会元》这样深奥的著作,我理解上仍有偏差,但是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超越很难,而学院的相对单纯,却恰恰存有这样的可能性。至少,我所接触的学院里师长们,几乎都与德山禅师一样,在学生开始“反问”时,有着“如是如是,当善护持”的胸襟。

 

前文里我也提到过“基础训练”是我的救命稻草。不厌其烦来回来去的说,是真诚的感谢我的师长和这些年学院严谨苛刻的训练,尽管我不是那个“智过于师”的学生。

离开学校,自己有了画室可以闭门造车。每天去“上班”,仍旧时常以为自己将要踏进的是教室,仍有我的师长,仍有我的同学们,仍有纸飞墨香。

 

这样的恍惚,让人,心满意足。

 

 

丁苏恺
2016.03.28 22:23

发表评论

登录后参与评论